伟德官网地址多少青年學生響應校團委組織開展防控疫情“十個一”專題教育,開展讀書教育活動,增強學識,确保學生們假期充實而有意義。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
作為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在這個假期,你們都閱讀了哪些書籍呢?
《夢的解析》是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得·弗洛伊德創作的心理學理論著作,又譯做《解夢》。
該書開創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理論,被作者本人描述為“理解潛意識心理過程”的捷徑。該書引入了本我概念,描述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是用于解析夢,引申到心理學,解讀人們的潛意識在夢中的表象。
弗洛伊德首先回顧了此前關于分析夢的科學著作,他認為雖然有趣但是不夠充分。然後他記述了許多夢,來闡明他的理論。他的方法開始于分析他的夢“伊爾瑪打針”,但也有許多來自病人的個案研究,書中引用的許多最重要的夢都來自他人。
弗洛伊德進行分析的許多來源來自文學作品,該書更多的是一次文學分析的自覺嘗試,超過心理學研究的成分。弗洛伊德在此首次讨論了後來發展的戀母情結理論,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結。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書中作者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于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緻的。自卑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是并駕齊驅、等量齊觀的。在《自卑與超越》中,關于記憶和夢的探讨,作者也參考了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針對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會性問題,作者也在《自卑與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價值的觀點。
自卑感在阿德勒的理論中占有很大份量。他認為一般的自卑感是行為的原始決定力量,自卑感本身并不是變态的,它是一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的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優越感是每個人在一種内驅力的策動下力求達到的最終目标,它因每個人賦予生活的意義而不同。在書中,他還論述了家庭和學校對個人的影響,他認為,人的行為不是由生物學的本能力量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人的行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及對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自我與自性》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著,他用煉金術、諾斯替教和基督教文化、占星術等來證明自性是心靈的總體,完整性就是自性的特點,而基督就是自性的象征。他明顯受到了東方的佛教、印度教的啟發,試圖用心理學術語來描述佛教裡的“空”——包含并超越二元對立的,人類心靈的起源及進化的終點。所以,自性不是那一個人的,并不存在這個某一個人的自性,隻存在某一個人的自性化過程。
人是潛在完整的,人是無窮神性的一小片。榮格認為,在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中,有一個原型至關重要,那就是自性。自性是與意識相對的概念,但是它容納自性。自我包含着一個人有意識的人格和無意識的部分;自性必須透過自我來讨厭自身。自性是人類進化的原因,也是人類進化的動力。
《動機與人格》是馬斯洛心理學理論的奠基之作,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奠基之作,标志着人本主義新心理、新倫理理論體系的形成。書中全面讨論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倫理學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系統地闡述了馬斯洛關于人性、人的需要、人格發展的動力和規律、社會改革和促進健康人格發展的方法和途徑的觀點和理論。
馬斯洛對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思潮中的“機械主義科學”的方法論進行了批判,進而提出了人本主義科學的方法論,既“問題中心論”與“整體動力論”。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美國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的《真實的幸福》,它的内容是有關積極心理學的,是一本提升幸福感不可不讀的佳作。書首先抛出了為什麼要幸福這個問題,通過闡述人格特質和大多數人對幸福的誤區,指引我應該如何幸福:過去的事不能決定未來,不要把自己桎梏在過去,未來并不全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我們應該抓住眼前的幸福。
它還讓我明白,幸福隻是一種主觀上的感受,一種來自自我内心的滿足。在遭遇打擊和挫折後,我們很容易放棄希望,不再努力,其實樂觀的人更具有堅韌性,他們把自己所面臨的挫折看成是特定的、暫時的,是别人行為的結果 因此他們更能感到幸福。
如果把生活比喻為創作的意境,那麼閱讀就像陽光。美好的生活來自每一天,都該将突出的優勢、有意義的生活用于增加知識、力量和美德。這就是我讀這本書最深的感受,活在當下,幸福着我的幸福!
———19心理學班張龍平